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妈妈决定一个孩子的安全感

来源:好家教育     时间:2017-01-11 18:24:36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样表述:母亲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也就是说,母亲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孩子的安全感有很大影响。

当我观察到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时,追根溯源,最终发现是妈妈没有很好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

所以我曾经用艺术疗愈的方式做女性安全感为主题的工作坊,不得不说,安全感匮乏的妈妈所占比例很大,这和她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

今天跟大家一起解析两类缺乏安全感的女性,我们一起来反思,哪些养育方式会破坏一个人的安全感。

第一类缺乏安全感的女性,是回避型人格,她们都有过被拒绝、被忽略的幼年期。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对我说,她记得非常清楚,她非常小的时候,身体非常不舒服,躺在那里一直哭,哭到嗓子都哑了,还是没有人过来抱抱她,看看她怎么了。

这一幕,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她脑海中,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创伤性事件,被深深地埋藏。以至于每次说起,她都泪光闪闪。

人从出生起就对安全感有需求,这时候建立的安全感,对一生的影响也最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6个月的以内的婴儿其实跟妈妈是共生的,需要子宫般的成长环境,要无时无刻的陪伴,随时满足各种需要。
等她逐渐长大,她知道,父母要挣钱养家,很忙也很辛苦。后来,父母去了外地工作,对她说,我们出去挣钱,都是为了供你读书学习,过上更好的生活。你要懂事听话,等我们回来的时候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玩具。

于是,父母在她的成长中,一直缺席。

她渐渐意识到,她是不重要的,她的需要是不被重视的。在生存一线的摸爬滚打的父母,也没有精力顾及到孩子这样的情绪。

她逐渐成为一个不怎么哭闹的懂事孩子,或者说,她知道自己的哭闹根本没用。对回避型的人来说,当她们想要得到安慰和陪伴等需求都被无视,她便放弃再提出这种需求。

她对我说,父母给她买礼物时,她并不开心,因为这不是她最想要的,她最希望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这是用陪伴换来的礼物,她拒绝接受。父母的爱是枯竭的,跟孩子的情感连接都来自于钱。

然后,她逐渐成年,习惯了无人保护,无人照顾,她独立能干又懂事。但她从来没有丰富的情绪和情感,也对自己并没什么自信,她的诸多努力都来自于深深的自卑感。她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不受欢迎的,不值得被别人好好对待,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回避型人格的人很难和他人有亲密的互动,在亲密关系中会遇到很多挑战,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她们未能从与父母的互动中有过亲密的感受,也很少在有需要的时候被满足,所以她们很难相信别人。

成年后她们在亲密中不知所措,甚至会排斥,更别说从中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比如,她的先生觉得很难从她哪里看到笑脸,得到良性的互动和积极的回应,也就是说她无法给对方正向的情感支持。所以,回避型人格的女性,婚姻非常容易有第三者的入侵。

孩子的成长环境

一个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她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关系的能力,她内心一直有胆怯与退缩,很难信任别人,这些都在耗费她的能量。

根据依恋关系的研究,那些依恋关系为安全型的孩子会成长为有安全感的成年人,也会养育出安全感很好的孩子,而回避型的婴儿一般会成为冷漠型的大人,她们养育出的孩子仍然很有可能是回避型的。

第二类缺乏安全感的女性,是因为被家庭过度保护过,内在力量匮乏,无法独立。
很多人认为我们给孩子非常多的爱和呵护,她们就会有好的安全感,其实并不是这样,家庭的温柔陷阱,其实也很可怕。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巨婴,心理学有个词叫退行。即便长大了,也像个大婴儿一样,他们只是生理上长大了而已,内心还是个孩子。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类大学生,她们家境优越,个人条件也非常好。从小就被父母呵护备至,安排好了一切。也正因此,她们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有非常强烈的迷茫,类似于空心病的孩子。除了被安排的生活以外,她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等她们逐渐步入社会,结婚生子后,一切似乎就开始失控。

工作有非常多不如意,很多压力与挑战让她无法承受,同时人际关系略显紧张,在团队中位置尴尬,这让她们的职业发展受到颇多限制。

她们在对外交往中会不自觉把自己当成孩子,因为一直以来被呵护的惯性,她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中心,别人即便是让着她,她也很少会感激。

结婚后,她们和父母的冲突越来越多。一方面,她需要也乐于享受父母在生活上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又受不了父母的控制,以及对她小家庭的入侵。

比如,她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但同时又在养育方式上与父母有很大分歧。因为她的孩子也正在变成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过得并不愉快。

我曾经在很多幼儿园都观察过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他们无法接受被拒绝、被否定,或听到反对意见,他们时常感到惊恐,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比如,当有小朋友推搡打闹的时候,赶紧躲在角落里,很害怕。排队的时候,如果有人插在前面,也不敢出声。因为缺少独立挫折体验,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常常也被剥夺了独立承担的机会,所以就会胆小、害怕困难。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外面是不安全的,充满危险,所以“你要听我的,我是为你好”,于是孩子不会抗争,只会顺从。
而这类父母其实有非常强烈的控制,也正是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常处于这样的矛盾纠结中,非常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又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独立。好像一个被关在笼子里太久的鸟,虽然羽翼丰满,但却从没飞出去过,翅膀无力,但又很向往自由飞翔。

妈妈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如果你已经成为一个母亲,如果你也感受到自己并没有构建稳定的安全感,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去弥补自己安全感这一课。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从建立你自己稳定的安全感开始。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要更加了解自己,我为什么会如此,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怎样的,我能做出哪些改变。

我们在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最终不取决于特定的个人成长史,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成功地对过去的这一段历史做出有意义的理解。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经历过的事情,但可以改变这些事对自己的影响。

带着长大的自己看回过去,接纳和理解当时的父母,以及当下的自己。

做不成熟养育方式的终结者,有意识地自我成长,做自己的好父母,滋养自己。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降低。比如,我们建立新的安全的情感连接,通过成长做自己的好父母。当然,不同的人也需要不同的方法。

就回避型人格的女性来说,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不带有童年的投射去看关系中的对方,允许自己流露真实的情感。同时,回避型的人需要一个有强大能量的伴侣去接纳她等待她,耐心地和她一起做出改变。

被过度保护而缺乏安全感的女性,要学会独立的面对和承担,和父母有清晰的界限。从清晰界限开始,从锻炼自己的承担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要跟原生家庭中父母强迫的爱做分离。

tips: 不同养育模式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儿童:养育者可以及时准确地回应或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内心确信这一点。

回避型儿童:养育者有可能拒绝、回避、忽视孩子的需求,或者没有能力接收到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孩子则会抑制自己的需求。

矛盾型儿童:养育者的爱是不稳定的,孩子只有足够放大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回应。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养育者会无意识的调动自己在早期形成的依恋机制,去对待孩子的需求。

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会情绪平和,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才能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

安全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当我们觉得安全的时候,才会有自在的生命状态,体验到轻松、愉悦等美好情绪。否则人们会挣扎在恐惧当中,耗费巨大的能量去寻求安全感,很难有精力和心情真正地享受生命。幸运的是,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依恋关系都是可以重塑的。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