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7-04-20 12:56:38


语文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在学习六年级语文新课之前阅读教案可以帮助大家掌握重点内容,因此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要学会利用教案,为此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教学目标:

1、 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 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

3、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播放《送别》名曲,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揭题。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1)师: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指名说。

(2)读注释(出示注释)

师:请看大屏幕,快速地默读一遍,不要忘记最后的作者简介。

(生默读1分钟左右)

(3)解释“元二”“使”“安西”

(4)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读作者简介。王维也曾一度——

生(齐):奉使出塞

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二、读诗:

1、(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

师: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渭城

师: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故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睡不着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生(齐):阳关

师: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老师想起一句诗,叫秦时——生(齐):明月汉时关

师: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生(齐):阳关

相机复习:山海关、嘉峪关

师:到了唐朝,这还是一座外族和我们汉族相争辟的地方,也就是说,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课件)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

3.师: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慢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

生1:我是两个、两个、三个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5. 按平仄的规律读

师:看,这首诗给它标上平长仄短的规律。接下来,讲平长仄短的规律第二个特点,就是刚才那个女孩所说的,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读,而这个平长仄短的规律就落在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上,重复一遍,这个规律看的是第——(齐):二个字

试读渭城——(看师做手势读)

师: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古诗,来,自己往下读读看。

(生自由练习)

9.师:你一定发现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指“出”),这个字现在几声?

生(齐):一声

师:在这里读——

生(齐):仄声

师:因为这个字在古时候被称作“入声”,出入的入,读的时候要比仄声读得更短一些,跟我读(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读

生(齐):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师:要注意节奏,(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生(齐):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10.师:好,谁来读读?

生1:(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随师手势齐读)

11.师: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王维诗的特点

(师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

师:渭城——,齐

(生配《阳关三叠》古筝曲,齐读)

师: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生(齐):客舍青青柳色新。

12.师:看到渭城这的柳色了吗?板书:柳

生(齐):看到了

师: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在咱们《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依依——不舍

师: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这个“柳”啊,你就要明白,此刻诗人要表达的是心中那份依依不舍。

13.师:再用心去看,有没有看到渭城边的客舍啊?

生1:我看到上面有小房子,而且还有一些台阶

师:这房子虽然小,但心里明白,这是故乡的——

生1:房子

师:是啊,温馨吗?

生1:温馨

生2:我看到客舍上面冒着烟,可能是主人在做饭,可能看到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

师:闻闻,闻到饭香了吗?

生2:闻到了,米饭的香

师:有没有记起王维写过一首诗:独在——

生(齐):异乡为异客

师:每逢——

生(齐):佳节倍思亲

师:这首诗也有一个“客”,这就是“客舍”的“客”。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14.师:所以,这样的一首送别的诗,咱们该怎么读?

(配乐笛子曲,师生齐读)

15.课件展示。师:这就是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第一遍师生齐读,第二遍生齐读)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艰难、惊险、坎坷。指名说

师: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三千多公里啊!如果在当时用最快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的话,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

师:你的好朋友元二就是要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哪怕一句话?有吗?指名说

师:继续聊天吧,赶快回来吧,走一朝就要半年多,回来又要半年多,更何况他还奉着皇帝的命令去出使,能这么快回来吗?

师: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

16.师: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17.师:读着这样的诗,你感受到王维是一位怎样的故人?

18.师:正是这位有情有义的朋友。他们从昨个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到了今天早上,你试想一下,喝了这么多,已经喝不下了,可为何在这一刻,王维还在不断地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每逢这时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板书:酒

生1:这一杯酒是离别酒。

生2:因为以后永远喝不到了。

生3:这杯酒印证了元二和王维的友情

生4:喝了这杯酒,元二可能永远都见不到王维了。

师:所以,咱们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杯的“杯”字延长。

师:劝君——

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生(齐):不会。

19.师: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生1:还有王维对元二的关心。

生2:还有王维对元二的挂念。

生3:王维和元二间珍贵的友谊。

师:那就是一个字,什么字?板书:情

师:这情谊永远刻在他的心上。

三、唱诗:

师:元二走了,王维在当地读啊读,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轻轻地唱起来。(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第一遍听老师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至亲至敬的深情。

(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已经能唱,就和我一起唱。如果还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第三遍,咱们不用音乐。看着我的手势,试一试。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接下来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唱这首诗,这又是另外一种,叫——吟(板书:吟)咱们古人善于吟诗,喜欢吟诗,所以留下了四个字,叫吟诗——

生(齐):作对

师:吟诗作画。会吟诗的人才是咱们中国人,才是咱们中国有文化的人。来,咱们来试试看。两个字两个字来唱,遇到平声字就把这个音唱的长一点。试试看。

(师吟诗,学生跟吟)

师:这就是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叫文字啊,它因为饱含了深情,所以咱们就把它称作是诗。这样的诗因为浸润着这样一份情感,所以千百年来,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才会代代地——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它们才能传承到现在。咱们今天能够在这节课上这样学习,也是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所以也会在这里——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我知道,离开这课堂,以后咱们遇到唐诗也好,其他诗也罢,也一定会对着这些诗——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六、积累送别诗。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大家能掌握利用语文教案的学习方法,想要获取更多的六年级语文教案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